第九屆「光年獎」原創科幻征稿大賽征稿公告
第九屆“光年獎”原創科幻征稿大賽 “光年獎”原創科幻征稿大賽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信息中心主辦,旨在提供科幻競技平臺,發掘科幻新秀,提升人們對科幻的關注。大賽通過在線征集、權威點評等方式評選和推薦優秀科幻作品。到目前為止,“光年獎”已經連續舉辦八屆,已經成為中國科幻征稿類大賽中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大賽累計收到作品三千萬字,發掘出有潛力的科幻作者逾百名。2020年8月10日,第九屆“光年獎”原創科幻征稿大賽正式開啟。參賽者將原創科幻小說或設計作品投至征稿郵箱,經專家評委會進行統一評審,入選作品將有機會結集出版,并獲得創作基金,由主辦方推薦加入北京科學技術普及創作協會。
一、活動進程
1.活動周期
2020年8月10日—2020年12月20日
2.活動進程
2020年8月10日—2020年10月27日(征稿)
2020年11月1日—2020年11月20日(初審)
2020年11月24日—2020年12月13日(終審)
2020年12月20日(結果公布)
二、獎項設置
1.長篇小說獎
一等獎:獎金30000元人民幣(1名)
2.短篇小說獎
一等獎:獎金10000元(1名)
二等獎:獎金6000元(2名)
三等獎:獎金3000元(5名)
3.微科幻小說獎
一等獎:獎金3000元(1名)
二等獎:獎金2000元(2名)
三等獎:獎金1000元(5名)
4.校園之星獎
獎金1500元(3名,不分先后)
5.光年獎Logo及獎杯設計
設金獎1名,獎勵創作基金5000元;設優秀獎3名,成為蝌蚪五線譜的簽約畫手。本文來自【美文量販】微信搜索meiwenliangfan,關注后發送“投稿資源”即可獲得最新全國投稿郵箱(非網摘),對應投稿要求【美文量販】搜索獲得(關注后不定時自動更新)。
三、征稿及評選細則
評選總則:作品需具有較高的創新性、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
評獎方式:
1.本次大賽共設有五類獎項:長篇小說獎、短篇小說獎、微科幻小說獎、校園之星獎、設計獎。均設初賽和復賽兩個階段。
2.初賽階段,初賽評審人員將對參賽作品打分。每個參賽作品設置三名初賽評審。通過加權的方式,進行分數統計。
3.復賽階段,大賽評委老師將對所有進入該階段的作品給出分數。評委老師的分數合計即為該作品的復賽分數。作品中復賽分數最高的作品,獲得本屆征稿大賽的冠軍,分數由高到低排名,以此類推。當分數相同時,則由大賽組委會討論決定。
四、解釋說明
1.短篇及微科幻參賽作品將在大賽專題網站全文展示;長篇參賽作品僅在網站發布部分信息,不進行全文展示;光年獎Logo和獎杯設計將在大賽專題網站整體展示。
2.初賽評審團由蝌蚪五線譜資深編輯、科幻媒體從業人員、出版業編輯、資深設計師組成。每篇作品設三名初賽評委。短篇及微科幻參賽作品,初賽分數最高的前20篇進入復賽;長篇參賽作品,初賽分數最高的前10篇進入復賽;光年獎Logo和獎杯設計,初賽分數最高的前10個作品進入復賽。
3.光年獎Logo和獎杯設計金獎作品授權活動主辦方開發光年獎系列衍生產品。
五、參賽規則
1.保證作品為原創并且在蝌蚪五線譜網站獨家首發。投稿默認授予組委會展示權、宣傳權。
2.所有參賽作品須為科幻題材。
3.小說作品字數限制:長篇(6萬-20萬字),需提交全文、大綱;短篇(8千-3萬字);微科幻(8千字以內);校園之星(1萬字以內)。
4.光年獎Logo及獎杯設計參賽者投稿時需要附上自己的“作品樣稿+創作理念”,樣稿格式為jpg、png、pdf,不小于300M。
5.同一作品不得同時投兩類大賽項目。
6.文字作品建議配圖一張,圖片內容與文章主旨相符合,無版權爭議。
7.為保持公平公正,所有參賽作品由蝌蚪工作人員統一上傳。投稿請注明姓名、手機號等聯系方式,以便及時聯系。投稿郵箱:kehuan@kedo.gov.cn
8.投稿須知:編輯部不接受紙質投稿。
郵件主旨請注明:
【光年獎】+【長篇小說】+【文章標題】
【光年獎】+【短篇小說】+【文章標題】
【光年獎】+【微小說】+【文章標題】
【光年獎】+【校園之星】+【文章標題】
【光年獎】+【Logo及獎杯設計】+【作品標題】
9.獲獎作品由主辦方頒發獎金,并按照國家規定代扣代繳個稅。主辦方享有作品網絡傳播權及版權代理權。未獲獎作品版權自動歸于作者本人。
六、專家團隊
科幻專家組:
韓松,著名科幻作家,中國科幻領軍人物
楊楓,八光分文化創始人,科幻MOOK《銀河邊緣》中文版主編
張冉,知名科幻作家、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發起人
江波,中國太空歌劇科幻代表作家之一
寶樹,80后科幻作家代表人物,代表作《時間之墟》等
阿缺,90后科幻作家代表人物,代表作《再見哆啦A夢》《彼岸花》等
夏笳,西安交大副教授,代表作《關妖精的瓶子》等
遲卉,《科幻世界》執行主編,代表作有《歸者無路》《蟲巢》等
校園之星專家組:
灰狐,新銳科幻作家,代表作長篇小說《固體海洋》獲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長篇科幻小說金獎
楊晚晴,新銳科幻作家,代表作《麥浪》《墓志銘》等,曾獲得未來科幻大師獎、光年獎、冷湖獎、晨星獎、星云獎、銀河獎,新浪評選十大青年科幻作者。
設計專家組:
鄒波,胡桃夾子工作室創始人,中國科普作協新媒體專委會委員
李聰穎,知名博物繪畫家,《博物》雜志插畫師
莊維嘉,北航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七、合作團隊: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創建于1985年,是一家綜合性的中央級出版社,由北京理工大學主辦,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以“科技傳播、文化傳承”為歷史使命,逐步形成了以學術出版為主體,以教育出版和大眾出版為兩翼的出版格局。在大眾出版領域,著力在科幻文學、少年兒童、家庭教育、人文歷史、經濟管理、心理自助等領域深耕細作,出版了眾多深受讀者喜愛的暢銷書。
博峰文化(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專注于原創圖書的策劃和出版發行。博峰文化一直關注中國本土科幻文學的現狀與動態,并于2015年創立科幻出版品牌《蟲》,每年出版原創科幻小說數十本。2016年,科幻《蟲》系列榮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秀出版物”殊榮。
天津中作華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作家出版社共同投資成立的中國作家協會唯一一家專業從事數字出版的公司。公司獨家負責中國作家出版集團所屬各單位的出版資源的數字化整合、運營工作,突出主流文化品牌,大規模生產適合數字化傳播的文學及文化產品,提供全過程、全媒體出版服務。
科普中國網:科普中國網以“眾創、嚴謹、共享”為宗旨,以“讓科技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為理念,旨在向全社會提供科學、權威、準確的科普信息內容和相關資訊。科普中國作為中國科協為深入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內容建設為重點,充分依托現有的傳播渠道和平臺,使科普信息化建設與傳統科普深度融合,以公眾關注度作為項目精準評估的標準,提升國家科普公共服務水平。
大賽組委會成員:吳啟忠、李楠、王麗、李曉萍、殷波、葉盼盼、金崇
聯系我們:
小p(工作QQ):1712540480
金崇(工作QQ):1216813331
蝌蚪科幻小說創作群(QQ群):229198024
詳情關注:
微博:@蝌蚪五線譜
微信公眾號:蝌蚪五線譜(ID:kedo2011)